logologo

被陌生人拒绝了29次的女孩,想要做一件“荒谬事”

来源:新周刊 发布时间:2024-04-22 作者:答答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neweekly.com.cn/article/shp1295785461

**当“社交无能”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普遍社交症状之后,在当下,依然有一群勇敢的人选择突破心理的恐惧,依然对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碰撞与连接饱含热情。在今天,用社交软件的人们都在做什么?也许换一个视角,我们能看到一些更酷的事情。

在朋友眼中,已经近十年没发过朋友圈的Maddy是社恐。而在Soul上,她一板一眼地每天更新着动态。反差之下,她的动力来自于哪里?抱着这样的疑问,《新周刊》找到Maddy进行了一次采访。

以下,是Maddy在Soul上的故事。**

「你愿意加入我们吗?」

这是Maddy在Soul上私信的第三十个人。

在二十九次已读不回或是戛然而止的对话后,Maddy终于得到了一次肯定的答复,完成了她小小的「野望」。

在朋友眼中,Maddy在做一件反常识的「荒谬事」:从去年开始,她尝试用社交软件帮自己的公益项目寻找志愿者。是的,当一部分人还在将Soul视作「科技月老」时,Maddy灵光乍现,在Soul上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的体验。

NeweeklyBasis750.webp Maddy在Soul APP上的主页介绍。(图/Soul APP)

在Soul上摇人,万事皆可社交

Maddy正在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的方庄社区运营「星少年」公益教育项目。这是一个面向全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项目。Maddy日常会四处招募志愿者,利用周末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的「第二课堂」。

除了常规的「第二课堂」之外,Maddy还发起了「一百职人」计划。Maddy希望能邀请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来讲课,给孩子们科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。

「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,所以希望能对接上社会的一些资源,让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一定的了解。当时想了很久,想到了 ‘一百职人’计划,即寻找100个各行各业的人,打破信息差,让孩子们知道,未来不只可以当课本上提到的教师、宇航员、科学家,还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和职业。比如,我们之前请过飞行员、电力行业从业者、脑神经学博士等等。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,让孩子们都有更开阔的选择」。Maddy有些兴奋地向记者分享。

NeweeklyBasis750 (1).webp Maddy所在的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在邱隘镇的方庄社区做一点新事情,以「星少年」为起点,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邱隘镇的社会创新尝试—— 一个正在起步的、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项目。

Maddy说这就是她现阶段的「野心」。

只不过现实世界往往相当残酷。「星少年」面临着相当紧张的人手问题,要找到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为孩子们上课,并不容易。尤其在Maddy刚回国半年时,人脉关系并不算深厚,「身边的人都要被薅遍了」。

在一筹莫展的时候,Maddy决定另辟蹊径——再一次去社交软件摇人!

3年前,Maddy曾经做过一名「赛博雇佣兵」。当时,友人执掌的商单项目困于人力短缺,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来临时「组团」。他们想到也许可以组建一支临时的「雇佣兵团」——就像电影《速度与激情》中的主角团一样,因为任务而相聚,而任务一旦结束,就立马原地解散。

Maddy正是这支雇佣兵团的发起人之一。作为Soul的用户,她选择在这个社交软件上摇人来充实这支小队,设计师、插画师、专业策划……各类souler应约而至,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,「雇佣兵团」成型,一家限时一周的「广告公司」就这么成立了。

NeweeklyBasis750 (2).webp Maddy在Soul上更新的项目动态。(图/Soul APP)

这是一次新奇的人生体验,但对于Maddy来说,或许更关键的是它为Maddy开启了一扇全新认知领域的门——社交软件,并不是只能社交,在某些时刻,它可以成为人们完成自我、实现目标的一个工具。

3年前能在社交软件上摇到志同道合的人,成功组建临时的「广告公司」,那现在去摇人做公益搭子,是不是也未尝不可?Maddy如是思考,也开始付诸行动。

延续此前的经验,Maddy已经形成一套「摇人」方法。比如在Soul的同城内容广场上找合适的人,筛选一批同城分享的日常有趣、职业/工作内容有趣、文字表达清晰的用户,然后再每一个去私信。

「我会先表示对对方的职业/兴趣/生活感兴趣,然后分享目前正在做的公益项目,附上做过的方庄小报电子版等。一方面是自证合理性、合法性,一方面也是比较妥善的、直接的自我介绍方式。」Maddy说,她主动聊过的人有建筑师、医生、大学生、初中老师、公务员、国企员工……

NeweeklyBasis750 (3).webp Maddy和社区伙伴们一起出刊的方庄小报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她坦率地承认,摇人的结果一开始并不顺利。所有经过她「筛选」的人,「往往是相对开放的、热心的」,但当Maddy提及志愿者邀请时,一些原本相谈甚欢的对话就戛然而止。

但对于Maddy来说,被拒绝的收获多过于懊恼。陌生人的态度是一面镜子,能够客观地映射出目前项目的问题。Soul用户们的多元视角,也时刻提醒Maddy不要陷入对于项目的自我感动中。「去年邀请的人,几乎对于项目本身是没有任何兴趣的,他们会直接结束对话。但是今年邀请的人当中,‘好奇的人’比例越来越高,甚至对于我本人的动机感兴趣了。」

尽管经历过多次或直接或委婉的拒绝,她最终还是成功地邀请到了一些志愿者来共同参与项目。

NeweeklyBasis750.jfif 方庄「星少年」所描绘的志愿者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在这个过程中,Maddy也意外地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。她自诩i人(即相对内向的性格),喜欢独处带来的安全感。但公益工作的需要让她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——「在Soul上邀人做公益其实也是受邱隘整体创新氛围的影响,这里鼓励一切可能性的发生。了解我的朋友呢,他们一定会非常惊讶于我现在的这波操作。我是典型的I人为公益变E。」

她逐渐体会到跟陌生人接触沟通的「好处」:跟不同背景的人交谈,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都有机会让Maddy接触到新的信息,丰富她的生活体验。「原来主动跟其他人交流是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的。

这些经历,也让她有了新技能: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。比如Soul,在某些时刻,它可以成为完成自己工作、实现自己目标的好工具。

「万事皆可社交。遇到问题也可以上Soul试试」,Maddy笑着告诉《新周刊》。

看到别人,看见自己

尽管Maddy在采访中反复提到自己是一个「被动」的人,但事实上Maddy的却过着一种相当主动且极具目标感的生活。

她的生活充满反差。比如,她曾经花了十年的时间,在知名电视台升到副总监,又在事业顶点裸辞跑到了挪威留学;回国之后,她几乎扭转了人生上半场的所有规划,来到宁波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。

NeweeklyBasis750 (4).webp Maddy的留学生活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对于她而言,Soul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平台。在Soul上,她不仅招募了那支「雇佣兵团」,摇来了公益项目志愿者,还结识了一位相识四年的好友。

「遇事不决,其实也可以上Soul试试」,Maddy说。

作为Soul的早期用户,Maddy和许许多多的用户一样,一开始把这个社交软件看作「当代科技月老」。标签最早发生变化是在疫情期间。大家都想了解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,于是开始不断浏览不同人的主页,看他们不同的人生。

Maddy像这个世界舞台的观众,而Soul是Maddy观察外部世界的一个精神通道。「起初我几乎不和其他人搭话,但是你看每一条来自于陌生人发布的状态是能够得到一些安慰的,那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你会觉得: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孤独这种感觉。」

NeweeklyBasis750 (5).webp Soul像Maddy观察外部世界的一个精神通道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后来有了赛博「雇佣兵团」、有了公益项目摇人。她告诉《新周刊》,「当自己对此类数字化交友环境抛开‘只是寻觅亲密关系’的认知局限,我发现我对Soul有了新的看法:它是一种徘徊在‘遮蔽’与‘透明’之间的中介型社会关系。」

现在,Soul对Maddy来说,不只是一个社交软件,更是一个工具。

在现实的朋友圈世界中,Maddy是个i人,她已经快十年没再发过朋友圈了,既不发,也不看。但今年,Maddy开始勤奋地更新她的Soul瞬间。

她真正地成为了这个社交平台的用户, 取名@收音机前的听众。名字的由来起源于她的上一份工作,一名电台主持人。以声音为介质的沟通、交往和连接对她来说并不陌生。

「对于内敛的人来说,语音、图像和文字都是特别好的交流载体。Soul对我而言提供了一个比较低压的社交环境,帮助我更自在地和他人建立联系。」

在Soul 这样的「第三空间」,她放下了性格中的拘束和内向,盼望通过这个窗口观察更多人的生活,也渴望让更多人知道她是谁,她在做什么。

「因为我的目标很明确。我希望做成这件事,所以它是一个必经的过程。我必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,然后去实现它。」

NeweeklyBasis750 (6).webp Maddy所在的方庄社区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Maddy的野心,是和伙伴们一道,帮助邱隘——这扇窥探宁波创新与活力的窗口能够被看见。野心并不在伸手可得的地方,他们的期盼使它诞生,信心使它不死。要实现这个目标,总是要在过程中翻越一个又一个曾经看起来难以翻越的山头。

另一方面,她希望能连接更多的人。这源于她在留学时得出的「缝隙理论」。

「在留学期间,我参加了很多戏剧工坊。每一个舞台都会有幕布,幕布之间偶尔漏出的那道缝令人着迷。通过这个缝隙,我可以看到后台正在准备的演员的状态。但当我站到舞台上,躲在幕布后面的时候,我又能够窥探到底下观众的那些表现。」

Soul对于Maddy来说,就是生活舞台幕布中的那道「缝隙」,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撕开了一道「缝隙」。通过这道缝,她既可以去观察其他人的状态,也可以让别人有机会来窥探她在互联网世界当中的状态。

NeweeklyBasis750 (7).webp Maddy始终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世界。(图 / 受访者供图)

通过这道缝隙,她可以看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陌生人的「朋友圈」,与他们建立联结,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,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,甚至是事业上潜在的客户。

如今,Soul已经成为了Maddy工作的一部分,甚至推动了她的事业进程。

Maddy开玩笑说,现在自己常常要在Soul上「疯狂开屏」。

「我现在每天的日程表上都有提醒自己要更新状态。在过去我肯定不会这么做,因为‘太羞耻了’。但项目进展到现阶段,我觉得我的野心和目标是能够支撑我去克服这些困难的」。

无论是邱隘镇还是Soul,它们都给Maddy提供了一个土壤,让她去创造些不同的东西,体验更多元的人生。

将Soul作为一种方法,看见千百种生活

我们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使用工具。当观察角度发生变化时,我们对工具功能的认识和应用方式也将随之调整。

有很多人,像Maddy一样在Soul上探索世界,重新定位自我。他们把Soul当作一种方法、一种工具,打开自己的世界,与人社交、与人连接,或许可以通向更广阔的世界,看到更多的选择。

当将Soul剥离掉狭义的「社交」外衣,你会发现,Soul本身就是一个微观世界。在Soul上,下一个遇见的人也许是投行精英,也许是物理大牛,又或者是一家咖啡店的店主。

留学英国的雪希,在Soul的「群聊派对」中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同好。有一次,雪希在群聊中聊到与半导体相关的话题。

NeweeklyBasis750 (8).webp (图/《浪漫的体质》)

这时,⼀位有高校教师背景、投资行业出身的人加入群聊,开始聊哪些公司可以做到一些技术的突破,哪些公司发展前景不错,令雪希感到新奇而兴奋。「打开了我在理论外另一个维度的视野,原来还能从商业应用的角度去看科技」。Soul成为她拓宽认知的无界桥梁。

视障人士黄基彬,则将Soul视作他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。「在这上面聊天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挺友好的。我们就会聊彼此生活是怎么样的,分享不⼀样的人生。」

在Soul上,有创业者在群聊派对中聊出百万订单;有人记录考研打卡,最终上岸985;也有人将Soul当作练习口语的「外语角」。

当人们把「Soul」作为一种方法,会发现万事都有解法。

NeweeklyBasis750 (9).webp (图/凪的新生活)

无论在Soul上摇人做公益的Maddy,还是通过Soul的兴趣群聊来打破认知边界的雪希,抑或是通过语音群聊打开自己的黄基彬,他们都不是为了社交而社交,而是将社交作为方法,在一个更大的社交场域之中探索自我、定位自己,更好地了解自己,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。

他们都在这个平台上认真又努力地生活,像一艘悠然的船,无意间或许也曾摆渡着那些偶然而过的陌生人。

吉井忍在《东京八平米》中提到:「居住空间的狭小不是问题,把城市想象成客厅,去结识不同的人吧!」

Soul同样如此,它为人们搭建起一座无形的「赛博客厅」。无论地理之隔阂,年龄之界限,兴趣之偏好,每个人都能跨越物理边界,拓宽社交半径,在其中寻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,推门即可邂逅各异人群。

生活还有多少种可能的模样,也许我们都能在Soul上看到。

  • 在《新周刊》与Maddy的约访过程中,她主动提出,希望自己所在的具体地区和项目能在文章中出现,想借此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,加入到宁波邱隘镇方庄社区「星少年」项目里,来跟孩子们科普、交流。

这何尝不是今天的年轻人,善于运用有效的资源、工具、渠道的体现呢?!